丁達爾效應,是指當一束光線透過膠體,從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裡出現的一條光亮的通路,這種現象即是“丁達爾效應”,也叫“丁達爾現象”,由英國物理學傢約翰·丁達爾在1869年研究發現。
什麼是丁達爾效應
丁達爾效應:當一束光線透過膠體,從垂直入射光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裡出現的一條光亮的“通路”,丁達爾效應的出現從而也寓意著光可被看見。
在日常生活中,丁達爾效應隨處可見,比如,森林中樹葉縫隙處透過的一道道光線;影院黑暗環境下高功率投影儀發出的光束;天空中雲縫透過的光線,也常被人稱之為“耶穌光”;又如在有灰塵的房間中,從窗戶外射進來的光束下,也可以看到灰塵在跳舞。
約翰·丁達爾,英國物理學傢,是著名科學傢法拉第的學生。他於1869 年發現瞭丁達爾效應,也是首次解釋瞭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科學傢。
當光線射向分散體系時,隻有一部分光能夠通過體系,剩餘部分則被反射、散射或吸收。體系內物質的化學組成決定瞭光的吸收量,而體系的分散程度決定瞭光的散射和反射量。當分散相粒子直徑大於入射光的波長時,主要發生光的反射和折射;當入射光照射到直徑小於光波長的分散粒子時,則主要發生散射,這時觀察到的是光波環繞微粒而向四周放射的光,稱為散射光或乳光。丁達爾效應 就是光的散射現象或稱乳光現象。
丁達爾效應產生原因
一般情況下,人類的可見光波長約在400-700nm之間。而在光的傳播過程中,可能會發生以下兩種情況:
1、光的散射或折射現象:
如果分散質的粒子大於入射光的波長,會發生光的反射或折射現象,使體系呈現渾濁;
2、光的散射:
①膠體粒子(包括雲、霧、煙塵等)的直徑一般在1-100nm之間,小於可見光波長,會發生光的散射現象,可以看見散射光或乳白色的光柱;
② 溶液粒子的直徑一般不超過1nm,小於可見光波長,會發生光的散射現象。但由於溶液十分均勻,散射光因互相幹涉而完全抵消或吸收,看不見散射光。